如何才能走出“去產能、增產量”的怪圈?
去產(chan) 能是2016年供給側(ce) 改革的要任務,但受近期煤炭、鋼鐵價(jia) 格反彈的影響,去產(chan) 能進程放緩,產(chan) 量不降反升。產(chan) 能過剩是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共同作用的結果。去產(chan) 能的過程中,市場失靈可以通過製度來解決(jue) ,能否克服政府失靈,才是決(jue) 定去產(chan) 能進程至關(guan) 重要的因素。
時過年中,去產(chan) 能的進度明顯慢於(yu) 時間維度。國家發改委近日稱,截至7月末,全國已累計退出煤炭產(chan) 能9500多萬(wan) 噸,僅(jin) 完成了目標的38%,其中7月退出不足1000萬(wan) 噸;鋼鐵去產(chan) 能則完成全年任務的47%,“下半年必須要加速”。
市場普遍認為(wei) ,去產(chan) 能進度受阻,一定程度與(yu) 近期鋼鐵、煤炭價(jia) 格回升有關(guan) 。由於(yu) 價(jia) 格回升,盈利好轉,企業(ye) 去產(chan) 能動力不足。以河北為(wei) 例,作為(wei) 鋼鐵去產(chan) 能的主戰場,上半年其粗鋼、鋼材、生鐵產(chan) 量不降反升。
如何才能走出“去產(chan) 能、增產(chan) 量”的怪圈?
去產(chan) 能的表象與(yu) 本質
表麵上看,去產(chan) 能是市場反映出問題後的處理方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去產(chan) 能的原則很簡單,那就是企業(ye) 的戰略決(jue) 策需要自負盈虧(kui) 。
近期鋼鐵、煤炭價(jia) 格回升,企業(ye) 需要先弄清一個(ge) 問題:目前鋼鐵、煤炭的需求增加,是長期的還是短期的?如果是長期的,則意味著政府的去產(chan) 能政策出現問題;如果是短期的,企業(ye) 則要謹慎對待,若隻因短期價(jia) 格拉升,就中斷去產(chan) 能的實施,攫取眼前利益,未來仍要麵對行業(ye) 的持續不景氣。
所謂的產(chan) 能過剩,是因生產(chan) 設備增加、擴大再生產(chan) 的速率高於(yu) 市場所需造成的,其實質是企業(ye) 對未來市場的判斷出現問題。按照市場規則,企業(ye) 應該按生產(chan) 成本從(cong) 高到低來逐步淘汰,成本高的就應該關(guan) 停,成本低的才有資格繼續在市場中存活。
即便鋼鐵、煤炭價(jia) 格出現波動,如果企業(ye) 認為(wei) 中國經濟會(hui) 出現L型走勢,並對行業(ye) 現狀有深入了解,廠商應作出理性決(jue) 策。去產(chan) 能過程中會(hui) 出現損失、會(hui) 有陣痛,不管是市場還是政府,都應著眼中長期,堅定不移地執行去產(chan) 能的政策。
在晟皋電氣小編看來,此前大型企業(ye) 的合並重組是一個(ge) 錯誤的戰略決(jue) 策,現在沒有按照市場化原則堅持去產(chan) 能也是錯誤的。對經營慘淡的鋼企、煤企來說,必須及時止損,不能因貪一時小利而在未來不得不承受更大的損失。
市場失靈疊加政府失靈
即使鋼鐵、煤炭市場有複蘇的跡象,也不可以讓管理效率低、生產(chan) 成本高的企業(ye) 繼續存活下去。哪個(ge) 企業(ye) 該關(guan) 停,哪個(ge) 企業(ye) 應持續經營,一切都應按市場化原則用財務報表來說話。
產(chan) 能過剩和眼下的去產(chan) 能受阻,都涉及到兩(liang) 個(ge) 因素:一是市場失靈,二是政府失靈。
市場失靈,是由從(cong) 業(ye) 公司無序競爭(zheng) 導致的。部分廠商尤其是國企擁有政府資源、地域資源或資金資源等支持。以山西煤炭行業(ye) 為(wei) 例,由於(yu) 煤炭資源豐(feng) 富,政府因過於(yu) 依賴煤炭帶來的收入而對行業(ye) 過分放縱,使大煤企通過資源控製市場,小企業(ye) 亂(luan) 采亂(luan) 挖,安全事件頻發。盡管有資源稟賦優(you) 勢,但山西煤企並不是市場效率zui高、成本zui低的企業(ye) 。
政府失靈主要針對國有企業(ye) 。到底是政府失靈,還是國企挾其身份而擾亂(luan) 市場,我們(men) 暫且無法確定。但是國企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已經有目共睹。比如國企會(hui) 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銀行信貸優(you) 先,相對民營企業(ye) 有一定優(you) 勢,而且在出現問題時會(hui) 受到政府一定的庇護。可以說,產(chan) 能過剩嚴(yan) 重到如此地步,很大程度上是因為(wei) 政府對國企的扶持,使之不能按市場規律做決(jue) 策。
去產(chan) 能如何推進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就一直在強調股份製改造,後來提出建立現代企業(ye) 製度、推進混合所有製。從(cong) 本質上講,這都在強調公司治理結構,希望通過治理結構的,突破一些沉重的枷鎖,讓市場原則來決(jue) 定企業(ye) 的興(xing) 盛與(yu) 衰敗。
目前我國出現部分行業(ye) 的大麵積產(chan) 能過剩,歸根究底是市場的懲戒並沒有到位。對效率低下的產(chan) 能過剩企業(ye) ,必須使其感到政府去產(chan) 能的決(jue) 心,需要有人為(wei) 錯誤決(jue) 策承擔責任。雖然去產(chan) 能帶來的下崗職工安置是一大難題,但是不能因此就動搖去產(chan) 能的決(jue) 心,就像人士說過的,“救人不救廠”。
先,在去產(chan) 能的過程中,我們(men) 需要定義(yi) 出應該被關(guan) 停並轉企業(ye) 的標準。這需要對企業(ye) 尤其是國企的成本做出嚴(yan) 格估算,搞清楚用水、用電是否有優(you) 惠,稅收土地、信貸是否有特殊扶持,是否無償(chang) 占用政府的牌照資源、自然資源等。對這些資源按市場方式一一做好對價(jia) ,在消除壟斷的情況下按市場嚴(yan) 重來運作,該消滅的企業(ye) 必須消滅,該關(guan) 門的企業(ye) 必須關(guan) 門。隻有如此,才能選出效率zui高、對社會(hui) 發展zui有益的企業(ye) 。
其次,在去產(chan) 能的過程中,必須重視市場的作用。對戰略選擇錯誤導致產(chan) 能嚴(yan) 重過剩的企業(ye) ,必須按照市場競爭(zheng) 的規則去轉化過剩產(chan) 能,遵從(cong) 市場引導,否則就要進入破chan清算、重組等程序。除了國防等少數事關(guan) 安全的戰略性行業(ye) 不能由市場主導,其餘(yu) 行業(ye) 均應交還給市場,真正實現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提出的“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jue) 定性作用”,有效推進國企改革、加快發展混合所有製等。
zui後,在去產(chan) 能過程中,還必須解決(jue) 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的問題。市場失靈的解決(jue) 相對容易,可通過政府的監管製度來實現。但政府失靈相對更難,筆者認為(wei) ,政府必須放手,消除其對企業(ye) 的幹預與(yu) 嗬護,讓國企成為(wei) 真正的市場主體(ti) ,為(wei) 自己的決(jue) 策承擔後果。市場失靈不難消除,能否克服政府失靈,才是決(jue) 定去產(chan) 能進程至關(guan) 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