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局每年靠防雷斂財千萬,你知道嗎?
氣象局每年靠防雷斂財千萬(wan) ,你知道嗎?
近日,宿遷市長在其一篇文章中透露“氣象局的防雷減災服務收費,僅(jin) 宿遷這樣的普通地級市,2013年收費總額就達1064萬(wan) 元。” 讓人吃驚的,不僅(jin) 僅(jin) 是如此高昂的收費,還有收費背後隱藏的貓膩。“防雷斂財術”,大家都很陌生,今天就揭開它的麵紗。
防雷擊收費,是各地氣象局的隱秘財富
防雷必然產(chan) 生成本,這本身沒什麽(me) 好意外
普通民眾(zhong) 如果不做生意,基本接觸不到“防雷”這件事。但我國明確要求,大大小小的建築物都必須安裝避雷針等防雷裝置,而所有的防雷裝置,都需要檢測機構出具合格報告後,整個(ge) 建築才能竣工驗收。
對此zui苦惱的,是各種房地產(chan) 開發商。開發商在開發新盤時,必須先期交付防雷費,否則無法辦理資料備案,對房屋進行預售。
防雷擊,並不是可做可不做的事
苦惱歸苦惱,該做的事還得做。防雷的成本由開發商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也是合理的。但收費高昂,市場又封閉,這筆費用自然要追究
按理說,既然防雷很有必要,開發商就無甚可抱怨之處。可是有一個(ge) 大環境需要提前交代:目前全國所有的防雷檢測所,都是隸屬於(yu) 各級氣象局的事業(ye) 單位。而防雷所自身,又開設了經營相關(guan) 業(ye) 務的企業(ye) 。這個(ge) 市場,並不對民企開放。
開發商反映,現在防雷檢測費比10年前至少貴了6倍
這種局麵,一定導致收費高昂。所以,宿遷市長披露,該市氣象局一年僅(jin) 靠“防雷費”就可進賬1000多萬(wan) ,就有必要追問這筆錢收得是否合理、正當。
千萬(wan) 不要以為(wei) 中國的氣象局是清水衙門,媒體(ti) 此前已經報道過,在氣象預報、災害預警、天氣類APP授權上,氣象局都有不為(wei) 人知的不菲收入。但是,要不是宿遷市長主動披露,誰也不知道“防雷”也可以拿來斂財。
為(wei) 什麽(me) 說是“斂財”?看的一個(ge) 案例,今年1月8日,財政部巡視組,在甘肅省氣象局下屬防雷中心的2011年至2013年財務賬目中,發現違規資金1000多萬(wan) 。另有500多萬(wan) 被時任省氣象局局長張書(shu) 餘(yu) ,夥(huo) 同防雷中心主任張華,轉往某公司(防雷所下屬企業(ye) )套取現金後私分。
這筆財富,名不正言不順:因防雷而產(chan) 生的各種費用,到底是行政事業(ye) 性收費,還是經營服務性收費?
總的來說,防雷費包括:防雷工程設計費、防雷裝置檢測技術服務費、各種防雷設備購置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第三十一條規定: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加強對雷電災害防禦工作的組織管理,並會(hui) 同有關(guan) 部門指導對可能遭受雷電的建築物安裝的雷電防護裝置進行檢測工作。
這條規定的表達有些繞,意思就是要求氣象局加強對防雷工作的管理、監督,但並未提及收費的問題。若從(cong) 實際角度出發,政府為(wei) 地產(chan) 商提供防雷設備,不付錢顯然是不現實的。那麽(me) ,這筆收費應該如何定義(yi) 呢?一種定義(yi) 是“行政事業(ye) 性收費”,這種收費的概念這裏就不強調了,著重說一下它的幾個(ge) 特點:1,收費的原則是成本補償(chang) (比如從(cong) 政府機構處購買(mai) 防雷設備,這筆成本總得有人支付);2,非盈利,即成本是多少,就給多少。所以在同一地域內(nei) ,收費應一致;3,由政府收費機構。也就是說,如果防雷費屬於(yu) “行政事業(ye) 性收費”,在確保以成本計、不盈利的情況下,由氣象局下屬單位防雷所開展相關(guan) 業(ye) 務,是沒有太大問題的。
另一種定義(yi) 是“經營服務性收費”,也說一下它的兩(liang) 個(ge) 特點:1,收費的原則是市場經濟,不以所謂成本論;2,既然是市場經濟,就一定不存在政府設置門檻而導致的壟斷。所以,如果防雷費過高,隻要市場是開放的,也沒有什麽(me) 問題。如果是行政事業(ye) 性收費,怎麽(me) 解釋高價(jia) (明顯牟取暴利)、差價(jia) 大的現象?
如果因防雷需要而產(chan) 生的各種收費,屬於(yu) 行政事業(ye) 性收費,那接下來的這些事實就無法解釋了。一份防雷工程檢測合同顯示,總建築麵積約為(wei) 17萬(wan) 平米的二類防雷建築物,雷擊風險評估費用為(wei) 34萬(wan) ,技術評價(jia) 費為(wei) 3萬(wan) ,加上“浪湧保護器(名詞,可以有效地吸收突發的巨大能量,以保護連接設備免於(yu) 受損)檢測”和跟蹤驗收檢測,總的費用超過了60萬(wan) 。而多位業(ye) 內(nei) 人士表示,這裏麵的價(jia) 格至少虛高70%。
價(jia) 格虛高的原因是什麽(me) 呢?以上文提到的“浪湧保護器”為(wei) 例,一組防雷用的浪湧保護器的市場售價(jia) 為(wei) 160元左右,但是同樣的東(dong) 西到了防雷所,普遍要價(jia) 800元以上。如果你不從(cong) 防雷所購買(mai) ,那不好意思,氣象局下屬的防雷所不會(hui) 出具檢測合格報告。
一個(ge) 小小的浪湧保護器,報價(jia) 竟然比市麵高出4倍多
不僅(jin) 價(jia) 格虛高,同一地的收費差價(jia) 也讓人難以琢磨。位於(yu) 長沙市開福區的某樓盤,當地防雷所按照每平米1.8元的價(jia) 格,共收取了開發商36萬(wan) 元防雷費;而同一年開盤位於(yu) 長沙市望城縣的一個(ge) 占地1000畝(mu) 的項目,由望城縣防雷減災辦公室收取費用,收費票據顯示,總共隻收取了1萬(wan) 元的防雷費。
如果是經營服務性收費,又怎麽(me) 解釋禁止民企進入的行為(wei) ?
根據《氣象災害防禦條例》的規定,申請防雷裝置檢測資質的條件是“具有法人資格”,並未限製民營企業(ye) 申請。
但現實中的情況,恰恰與(yu) 此相反。但按照業(ye) 內(nei) 人士的說法,很難找到一家和當地防雷所沒有牽連的民企。這一說法有較高的可信度,浙江全省範圍內(nei) 的72家防雷檢測機構,全部是氣象局防雷所的下屬企業(ye) 。以浙江嘉興(xing) 市桐鄉(xiang) 防雷檢測所為(wei) 例,龔誌東(dong) 曾是該所的副所長,後來又調任桐鄉(xiang) 市氣象局氣象減災科任副科長。“巧合”的是,壟斷桐鄉(xiang) 防雷工程的雷霆防雷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法人,就叫龔誌東(dong) 。
以上,已經能看出,若無防雷所的關(guan) 係,民營企業(ye) 是絕難進入防雷市場分一杯羹的。如果民企偏偏不信邪,想要試試,有什麽(me) 結果呢?幾年前,浙江一家“全國*的體(ti) 係外的防雷檢測機構”成立,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後,噩耗傳(chuan) 來,他們(men) 收到一份來自杭州市氣象局的通知書(shu) ,責令其立即停止防雷檢測業(ye) 務,理由是沒有取得氣象部門對其頒發的防雷檢測資質。但是奇怪之處有兩(liang) 點,其一,該公司已經取得了浙江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的防雷檢測認證;其二,該公司多次向杭州市及浙江省氣象局提出防雷檢測資質的申請,但得到的回複卻是“不予受理”。
看來,可怕的並不是防雷費用高,而是政府禁止民企進入、行政壟斷下的收費高。
因為(wei) 打著維護安全的“幌子”,所以拿這筆不義(yi) 之財更沒轍
防雷很有必要,中國的重視程度不是過高,而是不足
雷電,是一定要防的,中國更需要防,因為(wei) 這是一個(ge) 飽受雷擊之苦的國家。2014年1至7月,江西省雷電災害導致21人死亡,而廣東(dong) 省同期也因雷電造成14人死亡。除了人員傷(shang) 亡,按照全國雷電防護研究會(hui) 的不*統計,一個(ge) 大中型以上城市每年因雷擊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6000萬(wan) 元。
房屋遭受雷擊後,由於(yu) 沒有防雷設備,起火。
相比於(yu) 同樣受雷電摧殘的日韓,我國的預防性思維,還存在許多欠缺。以韓國為(wei) 例,95%以上的建築物都安裝了防雷設備,但即使是在北京這樣的城市,防雷設備安裝率也不足50%;日本這方麵的防範意識則更為(wei) 強烈(因為(wei) 日本平均每年遭受雷擊的次數超過100萬(wan) 次),關(guan) 於(yu) 避雷設備的安裝、,在日本有嚴(yan) 格的規定,設定了從(cong) 業(ye) 人員認證製度(國內(nei) 無相關(guan) 認證),也有大型機構專(zhuan) 門負責研究新技術,對防雷設備推陳出新。
但是,提高安全意識,不代表要把所有的權力都握在自己手上
曾經有某地氣象局回應過“為(wei) 什麽(me) 要壟斷防雷工程”,大概意思是,這和人民群眾(zhong) 的生命財產(chan) 安全密切相關(guan) ,不可放手他人。這種思維,在多個(ge) 壟斷性行業(ye) 中,我們(men) 都領教過。無非是打著事關(guan) 重大的旗號,認為(wei) 全盤由地方政府把控,才能讓人安心。
實際上,恰恰是全盤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上,才產(chan) 生了諸多讓人不能心安之處。以防雷設備檢測為(wei) 例,多位房地產(chan) 開發商披露,隻要給防雷所的檢測人員“每人塞1000元紅包”,肯定能通過檢測。而韓國電力安全公社檢測研究組組長宋佶穆表示,對於(yu) 防雷設備的檢測,不僅(jin) 是他們(men) 在做,也有專(zhuan) 門做檢測的私營企業(ye) ,兩(liang) 者間互相爭(zheng) 奪市場。因為(wei) 競爭(zheng) 激烈,甚至還有企業(ye) 為(wei) 用戶提供上限在10億(yi) (折合570萬(wan) 人民幣)至30億(yi) 韓元的避雷產(chan) 品保險。